108家公司 406 个职位,在养老人才网等你
近来,各地围绕“互联网+智能化+养老”服务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,一方面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硬件建设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补贴;另一方面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、数字化转型等养老服务规划,为提升养老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在资金筹集、专业化供给、市场化探索等方面积累了经验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,我国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仍然处于超前阶段,普遍存在“政热社冷”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以及智能化服务发展不成熟等问题,应按需按质推行,避免造成泡沫化现象。
加快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是实现老有所养的重大民生工程,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紧跟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。但是,如何让智慧养老项目落地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,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综合性工程。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涉及面广、技术门槛高、前期投入大,需要政府、企业与其他各主体协同推进。
在“互联网+智能化+养老”模式建设中,一方面需要建立统一标准采集数据资源、处理脱敏数据和保护数据隐私,以及打通户籍、医疗、社保、社会救助等部门的数据壁垒;另一方面,数字化、智能化与云平台建设投资大和维护成本高,尤其是应用场景、通信中台、视频中台以及移动终端等,需要持续性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软件迭代更新,才能保障智慧养老产业有序运行。
实现老有所养是一项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事业,而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不仅要恪守公共性和公益性,还要遵循市场规律和适应代际继替需求。
一是当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,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,未形成集群效应,对于投资智慧养老产业和参与开发数字技术的企业来说,普遍存在资金投入、技术开发与经济收益相失衡的状态。一方面参与企业规模小、业态分散,对养老产品的开发和迭代更新不足,容易影响服务质量;另一方面智慧养老项目落地往往以社区(村)为承接点,在硬件设施配备、软件服务等方面有待完善,如场地建设不足、专业人才短缺、护理人员薪资待遇低等。
二是作为养老服务体验的老人,通常年龄超过七八十岁,存在受教育水平不高、数字鸿沟较大等问题,智慧养老项目不一定适用。事实上,受我国传统孝道文化影响,老人的养老需求与体验普遍较为简单,老伴陪伴、子女轮养以及社区居家养老仍然是重要途径。这样的话,老人既可以满足精神需求,又可以寻求一定的获得感。然而,在智慧养老项目实施中,对于安置视频监控和实现一键呼叫模式,不少老人并不习惯,他们不仅对有偿服务普遍持冷漠态度,有时候甚至还可能引发孝道伦理风险等。
当前,我国经济仍存在东西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同步,成本低、服务优的养老模式适合现阶段国情。因此,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应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建设,在探索与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进行推广。一方面警惕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为打造“亮点”工程一哄而上,造成资源浪费;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尊重老人主体的养老意愿,防止智慧养老产品拉高养老成本,导致收入较低的老年群体望而却步。发展养老事业需要回归服务本身,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,为他们提供有获得感、低成本的养老服务才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初衷。(作者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)
企业
服务热线
校企
合作热线